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郭建德  暴力  

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

来源:国际新闻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0-05

 

   摘要:舆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圈、民族圈和宗教圈的范围内形成,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与道德传统的印记。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与道德给我国的舆论带来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我国舆论形成的历史性原因中阐述了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并探究其形成的深层次因素,指出研究我国舆论民族特性的现实意义,认为在现阶段,研究舆论的民族特性有助于推动一个成熟的公共领域建构,形成健全的舆论监督体制,进而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1]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舆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圈、民族圈和宗教圈的范围内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与道德传统的印记”。[2]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承认舆论的民族特性,正如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一般,舆论的民族特性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传统习俗力量。李普曼在谈到固定的成见对人们意见表达的影响时也提出了“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德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些看法”。[3]舆论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这种带有主观的精神形态,使舆论在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深沉影响下,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由此而带动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价值观的多元化等给人们造成强大的冲击,同时电子媒介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使舆论的不断形成、发展、消失变得司空见惯。面对舆论的瞬息变化,以及舆论的自发性、盲目性,党和政府认识到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的重要性,确保舆论向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发展。大众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拟态公众的双重角色,承担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职能。因此,研究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为媒体更好的实施舆论监督提供平台,最终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

 

一、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

  中国几千年封建大一统的历史,强调皇权至上,等级制度的森严以及对万民的控制。皇权及其附属的王公贵族的特权对老百姓可以随意践踏,任意侵犯。这种皇权、特权对百姓私权的长久压迫,造成老百姓对个体权力的麻木,对皇权和特权或者说公权的畏惧,形成君言民顺的惯性。配合这种皇权制度的教育体制,对一般读书人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奴性教育,在民间则是一种愚民教育、一种不尚武的教育。中央集权、极权专制、愚民政策、践踏天赋人权、不平等、非理性的种种愚妄,等等,成为两千年来国家管理的唯一定式或模式。到了现代,虽然封建王朝划上了句号,但新政权的制度设计,并不是从保证百姓的私权出发,依然是从统治万民、维护统治出发。中国没有民主传统,民间百姓没有对话欲望、对话权力、对话渠道。民国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由于历史、文化、军事等诸多因素很快瓦解了。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维护公共事物,关心公共事物的精神呢?“我们时常想到,中国政府在本质上是一个家长制的政府,要求臣民顺从听命。”[5]明恩溥的这个判断是准确的。自汉朝以来,历朝政府依据的文化基础都是由西汉确立的“王道”——儒家学说,儒教是一门“入世”学说,它提供的“入世”途径则是“古之欲明明得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大学》)。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国如家,国只是家的外延和扩大,治国的才能是在治家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在共和之前的中国,政府就等于家族,家族就等于国家,三者之间浑然一体,很难区分,“朕即天下,天下即朕。”政府是家长制,最大的家长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家长制”的最大特点,正如林语堂所言,“只顾效忠家庭的心理”极其强烈。所以就是政府自己,所有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忙于照顾家长自己”,使自己的“江山”传于后世而不衰,而不是考虑公众的利益,兴办公益事业,为“臣民”提供一个平等、公正、自由、宽松的生存环境。当一个政府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基业万世”,当所有的“臣民”都在修炼“治家”的功夫时,可想而知,家族以外的公共精神也就所剩无几了。政府考虑的是他的江山能拥有多久,而“民众的态度则与政府的态度十分对应。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自己的个人财产不受损失,就不必去关心或者没有责任去关心公共财产。”[6]中国人公共精神的缺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孔子曾经在《论语》中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表达了人们对公共事物的态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我们看来,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结果,而在极大程度上是中国人对不属于自己责任的事情不感兴趣的原因。”[7]回想一下,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深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影响。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人,缺乏公共精神是丝毫也不奇怪的。

与此相对的便是人际舆论的相对过剩,针对市民的舆论容易勃兴。舆论是社会的净化器,是终古不老的法律。在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的今天,“舆论不仅仅是人们对于公共事物的想象,它有时也侵入私人生活的领域”。[8]特别是当个人或集体的行为有悖于传统的价值观或道德时,更容易引起长期的舆论发生。中国是一个以德治国的社会,对人和事往往从伦理道德的层面上来判断是非。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传统的道德观念包括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道德观念在经济原则的冲击下受到强烈的震撼。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便是道德与舆论的力量在金钱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的最恰当的描述。比如舆论长期以来对“看客文化”的谴责。当年鲁迅先生在那篇著名的小说《坟》里,深刻指出了民族劣根性中的“看客文化”:那些脖子伸长了像鸭一样的老百姓,漠然地看着革命者夏瑜为了民众争取自由和民主被砍头的场景,至今仍然不断的在现实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重演,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经常发生。归根到底,这仍是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伴随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舆论一律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还了。在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形态诉求仍然占主流话语系统的同时,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格局,各种生活观念和方式得到追求和认可。“主旋律”之外的舆论是不一的,但舆论不一律的存在并不代表对各种意见本身的肯定。比如文艺界近几年先后出现的倍受争议的美女作家卫慧和“宁当‘妓女作家’也不当‘美女作家’”的九丹,她们的作品和以及观点,受到人们的普遍批评和唾骂,陆文夫先生在苏州举行的“吴文化和现代化”研讨会上,针对目前有关文化热点话题发表言论时说道“九丹——道德沦丧,是一种文化倒退”。这种对新生事物和意见的敌视是在非主流意识形态上对舆论不一致的表现。

 

我国民族思维方式的缺陷表现为非批判的思维方式以及缺乏实证分析的精神。非批判的思维方式即唯书唯上,“只言片语的最高指示,人们竟能以洋洋万言对它作传教般的阐述,寥寥数言的经典引据,人们却连篇累牍地注释它和论证它,而不考察其本身的前提如何”。[11]这种缺陷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小农依附心理以及道德本位的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它导致人们对皇权及偶像的盲目崇拜和逆来顺受,引发“十年动乱”中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即使在今天,这种思维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无论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还是公众舆论的“把关人”,大众媒体普遍缺乏一种批判的态度和实证的精神。公众在对大众媒体进行的议程设置上依然缺乏冷静思考的姿态。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大众意见的汇集与趋同受媒体的影响严重,舆论的多元化受到阻碍,不利于我国民主进程的建设。

公民意识的缺乏大大的妨碍了我国公共领域的建设和质量的提升。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论及城邦制时提出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所谓的公共领域就是指社会意见和思想观念自由表达和交流的公共空间,借助这一空间,民意和民智得以汇聚,道德信仰得以建立,文化传统得以继承,也借助这一空间,公民表达了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权利诉求,实施对政府和其他一切权力机构的监督。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指出,公共领域尤其是大众传媒构建的公共领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一种对话机制,——通过对话,社会公众对公共决策进行质询和批评,监督权利部门的运行,并借此达成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而我国由于公民意识的历史性缺乏,使由大众媒介构成的公共领域无法有效的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与代表国家的官方进行沟通和对话,进而实现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研究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的现实意义

[12]他同时指出,舆论若要对民主政治有所贡献,必须将自身转变和成长为健全的舆论,而健全舆论之形成,则有赖于向导者和民众之诸种心理条件。可见,研究我国国民的心理特征,探究舆论的民族特性,有目的的引导健全舆论的形成,可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注释:

P.56.

P.82.

P.63.

P.77.

 

参考书目与网页:

 

 

 

我要搜索

热门查询:
金字塔之迷 UFO揭密 恐龙
玛雅文明 外星人 史前文明
黑洞 爱因斯坦 暗物质
环保之窗 诺贝尔奖
珍稀动物 google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网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